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《我在網路鬼混》小紙頭很重要

小紙頭=便條=筆記=隨筆=資料庫
做筆記這習慣是唸書時養成的,除了課堂上很多東西都沒學過外,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本人的記憶力不好,除了有把握不會忘記的東西外,能記到的幾乎都會記下來,所以我的課本或筆記本上總是密密麻麻的。其實記下來的東西有很多是課堂外的,也就是考試不會考的,但是對於課本內容的理解很有幫助,此外,有些東西也很有趣(當然這個有趣與否是絕對主觀認定的)。雖說有養成做筆記的習慣,但那畢竟是因應學習的需要,至於在腦裡旋轉的有的沒的,比如故事構思什麼的,就很少記下來,通常是興致來了才會記上一點。學生時代的空閒不多,而且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的記憶力還行,總想要等故事周全了再記下來,直到有一次,花了老長時間構思的武俠故事,在想完結局的瞬間,整個故事從腦海裡消失了,無論怎麼回想就是沒半點印象,只記得主角死光了。從此之後,不管到底寫不寫後續,我還是會將想到的構思記下來,雖然多半是增加屋裡的紙片數量。
現在不比從前,很多資料上網一搜都能找到很多相關訊息,而在龐雜的資料當中,對我們有用的可能就那麼一星半點,這時就需要自己做筆記了。不管是記在紙片上、筆記本上、電腦裡都行,這可以省去日後重複收集的動作。當然,光記下來是不夠的,誰也不知道記下來的東西哪時候會用到,所以在記錄時能夠分類的東西還是要分類一下,比如名言、俗語之流可以歸一類,詩詞歌賦可以歸一類,之後再去細分。以我來說,除了會以相似的類別來歸類之外,也會以故事來分。靈感這東西沒準什麼時候會冒出來,故此平時的資料收集就很重要,假設想寫一個有關靈異類的故事,那麼在看電視、看書、上網,乃至聽人閒侃時,有用的、有趣的都可以記下來,或許不一定會用到,但是對激發構思還是會有一定的助益。再舉例說,想寫一個跟佛教有關的故事,可佛教經典那麼多,總不可能全部看完才動筆吧?此時,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佛書就很重要了。首先是選擇相關的類別,然後才是閱讀,而閱讀的同時千萬要記得做筆記,除非你對佛學非常有興趣,不然應該是沒有動力再讀第二次了。這時候做筆記是有目標的,因為已經有一個預定的故事擺在那,做筆記的時候只要揀有用的、可能會用的出來就行。如果是自己的書,也可以直接做記號。可以的話,最好順便註記打算用在什麼地方。要注意的是,我說的是【讀】資料,而不是掃視過去。就算是一知半解也行,絕對不能在不知道原文意思的情況下亂用,那樣寫出來的東西很容易變得不倫不類。當然如果資料在用過之後你想把它忘記,也沒有什麼不可以。
還有一種資料一般人大概不會去留意,那就是圖片與照片,會不會欣賞在其次,重點在於你能不能把他描述出來。人的一生時間是有限的,金錢是有限的,動力是有限的,體力是有限的,想去的地方那麼多,可是咱們這些平民百姓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去不了,也就只能看看影片、照片、圖片過過乾癮。而有志寫作的朋友,對於沒去過的地方要怎麼形容?總不能千篇一律的打了地名就算完吧(貌似這招此人常用……),這時候就需要看圖說故事的能力了。黃山沒去過,照片、畫作總看過吧?再不濟古詩、散文裡總瞧過吧。引用也好,參照也好,甚至把古詩直接拿來翻譯也好,總是一種方法。幻想世界得自己想,參照物哪來?除了想像力高深之輩,自然是參考現有的、已知的,甚至別人想像的來做修改,這點不用說,常看網遊文與奇幻文的人大概都知道那些背景設定哪來的。我最常用的,便是翻閱一堆參考照片,然後找出跟想像中差不多的,再看著照片想形容詞。常常這樣做的好處是,即使記憶力不太好的人,只要腦海裡有個模糊的印象,總是可以將印象化成文字,再慢慢修飾成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當然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處理資料的方式,我所提的也只是個人的經驗而已,僅供參考。

沒有留言: